【十年@每一个奋斗的你】科尔沁草原上的查干伊德之花:四代传承 让乳香飘四海

  编者按:

 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,都是最美的奋斗者。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,才有了今日之中国。十年,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。让我们一起,踔厉奋发新时代,笃行不怠向未来。

  兴安盟7月23日电 题:科尔沁草原上的查干伊德之花:四代传承 让乳香飘四海

  记者 张玮

  头戴粉红色围巾,两根又粗又黑的麻花辫搭在双肩,延至腰间,浅笑起来,脸颊上显出一个深深的酒窝……

  初见花拉,她身上透着蒙古族女子温暖阳光的模样,而作为查干伊徳(奶制品)传统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,谈及她的梦想,有笑、有泪,更有希望。

图为花拉正在制作奶豆腐。 张玮 摄
图为花拉正在制作奶豆腐。 张玮 摄

  1969年,花拉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草原上,其太奶奶曾是图什业图亲王府有名的奶食品制作匠人。

  “太奶奶跟奶奶说,蒙古族的奶制品必须要好好传承下去。”在太奶奶的谆谆教导下,花拉从小跟着奶奶和母亲学习制作奶食品。

  花拉是9个兄弟姐妹中最喜欢查干伊徳的,保护和传承的梦想从未改变过。“六七岁时,我便拎着父亲为我做的小奶桶,天天去挤牛奶,慢慢地跟着母亲学会了制作奶豆腐。”

图为正在晾晒的奶豆腐。 张玮 摄
图为正在晾晒的奶豆腐。 张玮 摄

  “经过自然发酵、搅拌、沉淀、烹制、定型、晾晒等多道传统工序,十几斤牛奶才能制作成1斤奶豆腐。”花拉向记者介绍着奶制品的珍贵。

  从小生活在牧区的花拉为了让蒙古族奶制品走出草原,30岁时开始学习汉语,跟着会说汉语的亲戚去城里卖牛奶,买了蒙汉字典和刚上幼儿园的儿子一起“上课”……

  “小时候就想,啥时候有钱了,我就开个奶制品加工厂。”2012年,花拉在自己积蓄的基础上借了10万元,开始张罗起了第一家奶制品店。

  2014年,花拉制作的奶制品在“中国兴安盟·中俄蒙国际美食文化节”中荣获特等奖,她终于迎来实现梦想的春天,她说:“顾客越来越多。”

  2015年,曾经60平方米的小店发展成拥有500平方米厂房的奶制品合作社。如今,已经可以制作奶皮子、奶酪、黄油、乌日莫(奶油)、酸奶等30余种自创奶制品。

图为花拉为客人制作蒙古族美食--乌日莫(奶油)拌炒米。 张玮 摄
图为花拉为客人制作蒙古族美食–乌日莫(奶油)拌炒米。 张玮 摄

  “不管我挣不挣钱,一定要让图什业图亲王府制作奶制品的手工艺传承下去,让我们芒来嘎查的奶制品走出去。”带着当地牧民共同致富是花拉一直以来的信念。

  在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“党支部+公司+合作社+农牧户”的发展模式中,花拉作为带头人,带领草原上的牧民共同致富。

  花拉将嘎查及周边牧场的优质黄牛牛奶收入合作社,并招聘牧民姐妹们进工作间务工。“现在有十几个员工,她们最多月收入能达到3万元至4万元。”

  目前,花拉的奶制品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各地,有的产品更是远销蒙古国、日本、俄罗斯等国家。

  如今的花拉不仅能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向顾客介绍她的奶制品,还学会用自媒体打开电商销路。

  10年间,花拉的奶制品最高年销量达到500万元。

图为花拉将奶豆腐切块供游客品尝。 张玮 摄
图为花拉将奶豆腐切块供游客品尝。 张玮 摄

  2020年,花拉被评为兴安盟奶制品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她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。

  “今年有450多人来找我学习王府奶制品制作工艺,我希望有更多喜欢奶制品的人来学习,将这项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。”花拉笑起来,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。

  这些年来,花拉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受过伤、被刁难过,甚至两次丢了儿子……即使如此,她仍一路向前,“当我80岁的时候,我依然会坚持。”

  花拉,汉语意为花儿。如今,这个像花儿一样的女子在科尔沁草原上奋斗着,让乳香飘进万家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