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站:合肥生活网 / 西安生活网 / 昆明生活网 / 福州生活网 / 成都生活网 / 南昌生活网 / 重庆生活网 / 长沙生活网 / 黄冈生活网
西南联大精神弦歌不辍
中新社昆明6月19日电 题:西南联大精神弦歌不辍
中新社记者 缪超
走访云南昆明的中小学、大学,多少能找到几把“火腿椅”。这种椅子右侧有块扶手板,形似火腿,学生落座椅子,便可在扶手板上记笔记。
记者近日探访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旧址,见到“火腿椅”原型。旧址至今完整保存一间当年的教室,铁皮顶锈迹斑斑,土墙敦厚结实,没有课桌,只有数十把“火腿椅”密集地面向黑板排列。
“诞生于抗战烽火的西南联大发明了‘火腿椅’,为的是节约课桌经费,扩大教室使用空间。”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告诉记者。在中国教育硬件设施优渥的今天,昆明当地学校使用如此简朴实用的“火腿椅”,为的是让学生铭记西南联大,传承其精神。
1937年,卢沟桥事变,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。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开大学先迁往长沙,后又西迁昆明,更名为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”。
当时,云南虽尽力保障西南联大校舍建设,奈何财力物力有限,只能一切从简,师生生活较为艰苦。但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8年间,华罗庚、陈寅恪、闻一多、朱自清、冯友兰等一大批名师巨匠,在简易校舍里鼎立治学研究,坚持为国育才。从西南联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、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8位“两弹一星”元勋、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、172位两院院士、100多位名师巨匠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。
“西南联大老师为救亡图存而培养人才,学生为不做亡国奴而奋力学习。”李红英说,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的情怀、刚毅坚卓的风骨、严谨治学的学风、兼容并蓄的校风、淡泊名利的情操、敬业奉献的品格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光大。
为继承发扬西南联大精神,西南联大博物馆近年来不断征集保护历史物证、采集口述史、研究利用史料。李红英说,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下,博物馆通过云参观、云讲解、云展示、云服务等形式,多渠道、多维度讲好西南联大故事。
走出西南联大博物馆,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。位于昆明老街的马家大院内音乐响起,话剧《我的闻先生》在此上演。舞台上的故事,以西南联大为历史背景,讲述了闻一多先生发表《最后一次演讲》的历史事件。演出结束,天上飘起淅淅沥沥的雨,台下观众为闻一多先生的故事所动容,走出马家大院,人们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泪水。
《我的闻先生》自2019年首演以来,得到许多民众喜爱,已成为昆明庭院剧的热门剧目。该剧导演、主演董明告诉记者,“每一次演出,我都被西南联大师生的傲骨所感染,都想再精益求精,把剧本改进得更贴近西南联大精神一些。”他希望,这部剧能走进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以及其他高校,让更多师生看见和感受西南联大精神。
而作为西南联大留在昆明的唯一遗脉——云南师范大学,该校把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。云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郑伟俊说,“每一届新生均要参观西南联大旧址、西南联大博物馆、校史馆,学习西南联大历史。”
“‘祖国需要我,我义无反顾回国’,西南联大校友邓稼先的故事至今深深打动着我。”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陈霞对记者说。这位1999年出生于中国边疆西双版纳的女孩,将于今年9月毕业,“毕业后,我即赴云南鲁甸一所地震后重建的学校,参加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。”
“家乡需要我,我义无反顾回乡。”在支教工作结束后,陈霞希望效仿邓稼先。“这些年,西双版纳边境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得到改善,但教育方式相对传统,缺乏像城市学校里的丰富课外教学活动。我要把现代教学理念和方式带回家乡,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,走进象牙塔,看看外面的世界。”(完)